自2013年长三角地区中欧班列(苏州至华沙)首次开行至今年8月,长三角中欧班列累计开行逾2万列,运送货物超200万标准箱,助力产业链、供应链“稳链固链”,也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今年上半年,面对外部形势严峻挑战,长三角三省一市的经济增速均超过6%,对全国经济大盘作出了重要贡献。总量数字之外,长三角在做强实体经济、壮大新经济新动能、释放一体化红利等方面涌现出不少结构性亮点,正在加快构筑强劲活跃增长极。
7月11日下午,长三角湖羊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安徽固镇顺利召开,来自沪苏浙皖地区的农业、畜牧业专家围绕肉羊产业发展现状、非常规饲料资源的开发及牛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主题进行分享与探讨。
最新出台的《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实现4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
24日,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正式投入运营,并与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实现无缝换乘,长三角核心城市间首次实现地铁系统跨省互联互通。
6月2日,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产业链联盟在安徽合肥成立。联盟致力于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推动产业链内部以及与相关各方资源共享,推进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
2022浦江创新论坛期间,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发布《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等3项政策文件,同时遴选了20家企业的“急迫需求”,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两大先导产业领域,面向全球发出揭榜任务。
记者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办获悉,新一轮科技成果成交额超50亿元,包括近日拍卖会上成交的52个项目,总成交额3.27亿元,以及近47亿元自上届拍卖会结束后陆续产生的科技成果成交额。
23.6万亿元——7日,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交出前7个月“成绩单”。从累计增速看,前7个月同比增长10.4%;从月度看,7月份同比增长16.6%,传递出我国经济持续恢复的积极信号。
中荷建交50周年之际,荷兰王国驻沪总领事馆副总领事康如幸(sachi claringbould)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荷兰企业享受到发展红利。
企业生产“火”起来,物流加快“跑”起来,消费逐步“热”起来……在各地积极有效的疫情防控举措下,记者日前在长三角一线走访看到,市场进一步呈现回暖迹象,市场复苏的活力逐步显现。
记者7日从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今年前5月,长三角铁路共开行中欧班列1135列,同比增长8.8%;发运货物11.06万标准箱,同比增长6.5%,中欧班列开行总体呈稳中有升态势。
“疫情不会动摇我们在中国长期发展的信心。”——这是记者日前走访长三角地区部分外资企业多次听到的一句话。疫情冲击下,记者采访发现,尽管外资企业生产和销售受到影响,但普遍未改长久深耕中国市场的意愿。
长三角铁路发挥运量大、成本低优势,为省际运输开辟了保供运输绿色通道。
去年2月,国务院批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一年来,在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共同推动下,总体方案明确的29项政策措施落地26项。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全域生产总值达到2.58万亿元,以长三角不到2%的区域面积,贡献了近10%的经济总量。
开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作为制造业高地的长三角地区,把工业稳增长摆在突出位置,一系列大项目加快开工,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持续增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更有底气。
记者从15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的长三角区域公共创业服务联盟启动仪式上获悉,长三角成立区域公共创业服务联盟。
由长三角三省一市企业联合会共同发布的2021长三角百强企业排行榜18日出炉。长三角百强企业2020年营业收入创下新纪录,达到17万亿元。
与会企业家、学者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区域的合作和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和趋势,企业要把握两大国家战略全面实施的重大机遇,加强科技和产业合作创新。
近日,一趟满载着40个集装箱出口货物的班列自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海安铁路物流基地驶出,从广西凭祥口岸出境,将最终抵达越南河内。这标志着长三角至东盟国际货运班列实现常态化开行。
显示 221 条中的 1 到 20 条结果
阿拉尔组图
鉴湖风光·绍兴柯桥
迪拜世博会掠影
第二届“一带一路”经济信息共享网络大会暨2023上海市“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企业家大会